首頁 > 旅游 > 度假休閑 > 正文標題
把沒有了人的建筑華麗包裝、推上舞臺,還是容納村民繼續生活、保持原生態?哪種開發方式,真正適合方頂村?古村落保護,到底該不該“留人”?
村中30多位留守老人,滿懷無奈與彷徨,也在尋找答案。
現在
曾經充滿煙火氣,如今荒涼凋敝
家住鄭州市上街區的詩人沈鄉(化名),最近心情很復雜,兩年前她因為工作關系來到方頂村采訪,與村民交往頗深。然而兩年后的再度拜訪,卻讓她傷透了心。
“前一段,我帶著朋友去玩兒,沒想到村子一片荒涼的景象,村民幾乎搬空了,整個村子沒幾個人,我都迷路了。”打聽之下,沈鄉才知道,原來方頂村不少房屋已經拆遷,絕大多數村民都去了附近的柏廟村租房住,等待著新型城鎮化樓房新居的建成。
“以前我來采訪的時候,村子里人還很多,炊煙裊裊,雞犬相聞。一到吃飯時間,每家門口都站著端著飯碗的村民,彼此說說笑笑。”沈鄉說,現在站在空無一人的老街上,腦海里浮現出的卻是兩年前盛夏的陽光下,一個穿旗袍的小姑娘歡笑著跑來跑去的身影,心里一陣凄涼。
大河報記者兩度探訪方頂村發現,全村400多戶人家,如今只有30多位村民留守。11月19日上午9點多,十來位老人圍坐在村委會對面一處已被拆掉了圍墻的民居前曬太陽。街道空蕩蕩的,偶爾有一兩只流浪狗慢悠悠地走過,寒冬中更顯蕭瑟。
未來
民俗游景點還是房地產開發?讓人困惑的未來
沈鄉的憂慮變成了困惑:這個一度以中原明清建筑群落聞名的村莊,究竟怎么了?
盡管屬于鄭州市轄區,地處丘陵地帶的方頂村,卻沒有車水馬龍,沒有粉塵霧霾,與都市生活毫不相關,純凈得就像是世外桃源。
然而,從2010年起,這個幾乎遺世獨立的村子突然出了名。
方頂村村委會主任方聯奎回憶,當時一位專家偶然發現,方頂村竟完整保存了100多座明清時期的古建筑,很有歷史價值。傳開后,吸引了不少來自鄭州市區甚至是其他市地的騎友把這里當做周末騎行的終點站,更不時有古建筑愛好者和攝影發燒友來這里觀賞、創作。
據了解,去年鄭州市上街區政府就方頂明清古文化村落開發,與北京一家投資有限公司簽約,投資數十億元,計劃把方頂村打造成民俗游景點。
沈鄉說,那時村民們一度很高興,因為自家的老宅能保留下來,說不定還能產生旅游收入。然而預想的景點還沒有開發,村民們就被告知要拆遷了。
方聯奎說,現在的方頂村有點兒特殊,處于過渡期,拆遷是為了讓村民住上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樓房,不過在2015年交房之前,只能先發動大家搬出去租房住。針對30多位因為種種原因無法順利租房外遷的老人,村里還專門安排了房屋集中居住。至于為何旅游開發遲遲沒有進展,方聯奎解釋是因為手續繁瑣,“不過基本已經能確定了”。
村里一位老人告訴大河報記者,聽說附近要挖個叫做“頂湖”的人工湖,把村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干涸的河流注上水,周圍連起一片水系,在湖周圍修建別墅區。不過這個說法,被方聯奎否認了,“都是訛傳。”他說。
然而無論方頂村的未來如何,似乎都與村民無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告訴大河報記者,村里從未開村民大會討論過這些與每一位村民都息息相關的所謂藍圖,直接就告知了大家拆遷的消息。
方聯奎說,關于村子的未來,村里開過幾次黨員大會,規劃也都已經傳達給了大家,作為村主任,他也一直在憂慮,一個沒有了人氣的村莊,老建筑要怎么維護?還有一個顯而易見的矛盾是:老人為了守住老宅留下來的同時,失去了同住子女的照顧,又該怎么辦?
過去
老宅始建于明洪武年間最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
方頂村當初能夠引起關注,與它的形神兼備分不開。
建筑的歷史價值自不用說,明洪武年間,山西一支方姓族人經過長途跋涉,到此定居,距今已有600年歷史。方頂村擁有古建筑房屋100余座,300余間,是目前鄭州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傳統民居建筑群。
更加難得的,是這里的明清老宅,最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地處丘陵地區,注重與自然相輔相成,院落多為四合院,且因地制宜,依山挖成被學術界稱為“靠崖窯”的窯洞,內為木質結構,土木混合,靠黃土包裹就能減小溫差。
大河報記者兩次到訪,都舍不得從村民家里出來,因為窯洞內的溫度像春天,而外面是寒冬。沈鄉說,兩年前她曾在村民方聯軍家里睡了個午覺,正值酷暑,窯洞內只有十幾攝氏度。
今天,方頂村祖輩流傳下來的淳樸民風依然在村民中傳承。
在戲臺附近,曾豎立著一個“戒賭碑”,上面刻著:“在村中除大年三十至正月十九可以玩牌外,一年內其他時間一律不準打牌賭博。”它的存在,時刻提醒村民形成良好的村規民風。一個叫做“擂鼓臺”的地方,據說見證了李世民親自擊鼓、以少勝多的某場戰役。老街是八卦布局,形成“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村里出了一個官至四品、曾任皇帝老師的清代進士趙東階,此后就成了出名的“教師村”,老師數量全鎮最多,現在在職老師就有30位。
留守
最現實的憂慮:醫生搬走了,看病怎么辦
仍然留守在方頂村的,絕大多數是老年人。無所事事的他們,每天只能聚在一起曬太陽,有一搭沒一搭地說著話。
88歲的方老先生,熱情地拉著記者聊天,卻始終不肯說出自己的名字:“老規矩,名字哪能隨便亂傳。”看到沈鄉戴著一頂禮帽,他饒有興趣地要來端詳:“這可不是氈,是呢子,氈好著哩。”原來,方老先生曾是專做帽子的手藝人。
“這村里原先住著木匠、鐵匠,這不,還有做帽子的,各行各業的手藝人,現在都走了。”沈鄉惋惜地說。
方老先生告訴大河報記者,拆遷是從今年春節后開始的,現在沒有自己的房子,生活也很不方便,“最發愁的是沒法兒看病,醫生也搬出去租房了,離這兒有五六里地遠,萬一半夜有個頭疼發燒的,咋辦?”
78歲的趙軍容說,外出租房一年要七八千元,老人們負擔不起。
85歲的焦全普,寧愿留守在村里,也不愿去鄭州市區和兒子同住。
30歲的范宇宙,是坐在墻根兒曬太陽的老人堆里唯一的年輕人。尚未結婚的他,不時打些零工維持生計,他留守是為了照顧年邁的爺爺奶奶。
最孤寂的堅守:方家大院隨便一個物件都上百歲
老街上多數宅子都大門緊閉,只有包括方聯軍家在內的寥寥幾戶維持著日常生活。
11月19日上午,大河報記者和一個不知來自哪個單位的“旅行團”,在村主任方聯奎的帶領下,走進了方聯軍家的宅院。
75歲的方聯軍是一名退休的理化教師,方家世代為師,堪稱書香門第。村中雖然隨處可見漢磚、明代石砌墻等,可真正如方家,從內到外保存完整的古民宅,屈指可數。這里儼然是一座民間“博物館”,隨便一個物件都“上百歲”。
整座宅院始建于方家從山西遷過來的明朝洪武年間;大門上“明五暗六”,刀撥不開、砍不斷的“頂門杠”是明朝時的防盜設施;窯洞拱頂的磚是用修建長城的糯米摻白灰的方法砌成;屋內的竹制屏風和雕刻著花鳥的木制書柜,都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就連院子里一棵歪歪扭扭、長相毫不起眼的石榴樹,也栽種于百余年前。
正因此,這座“博物館”每天都接待著來自四面八方的觀光客,“周末平均每天有10個人來參觀。”方聯軍說。
方聯奎說,拆遷的時候,村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變賣家什潮,聞風來收舊物的小販兒熙熙攘攘,常常到半夜還在往外拉貨。
方聯軍心疼地說,不少村民因為出租屋里裝不下,燒掉、扔掉了不少東西。
最難言的要求:方頂村旅游開發應讓村民入股
留下來,守著祖屋,是方聯軍自然而然的選擇。可他的留守,始終伴隨著憂慮。
方聯軍不得不為以后打算。一旦旅游開發開始,他很可能要搬出去。盡管兒子在上街給他準備了一套房子,他發愁的卻是方家大院的全部家當,該往哪里安置。
方聯軍的留守,得到了兩個兒子的支持,他們一致認為,如果旅游開發開始了,方頂村村民應該可以要求入股或把宅院租賃給開發方。可是這個想法,他們卻不知怎樣表達出去。
方頂村村民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土地,也幾乎陷入了無人耕種的狀態。方聯奎說將來會把耕地交給專門的農業公司打理,一位留守村民說:“農民畢竟是農民,離開了土地,心很慌。”
在方聯軍看來,旅游開發必備的基礎是老宅、家具和老人,尤其是老人,承受不了來回搬家的顛簸之苦。如果最后無法如愿留下來,方聯軍愿意妥協離開,“我們服從上級的安排,但要給我們一條路”。
村民們并不知道,旅游開發何時會開始,新型城鎮化住宅幾時能夠交付。留守者們就像焦全普說的一樣:“只能在這兒等著。”
探討
保護古村落,是否應該把人留住
曾經充滿煙火氣的方頂村如今成了凋敝蕭瑟、甚至不完整的空殼,沈鄉很痛心。她害怕,在日后的旅游開發中,會有一些“仿古”的建筑摻雜進來,造假去真,那時就真變成一出后現代的荒誕劇了。沈鄉始終堅信,讓人們繼續生活在村中,維持原貌,再去完善周邊設施發展旅游,才是真正的保護。
常年致力于古民居保護工作的志愿者彭保紅,也對方頂村的現狀感到憂慮。彭保紅發現,這個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美麗古村,“現在變成僵尸了”,村民搬離、村莊拆遷,完整和原生態的東西都被破壞了,一旦被注入商業元素,古村也就失去了原本的吸引力,更別說發展旅游了。
鄭州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鄭東軍,非常關注河南省古村落的保護。鄭東軍說,保護古村落,好的選擇應該是把人留住,保留原生態的鄉村生活方式,成體系開發,并讓原住民在開發中受益。拿周莊來說,遷走了居民,商業氣息越來越濃,慢慢就不再受歡迎了;反觀適度開發的西塘,受到追捧,因為游客能夠看到洗衣、做菜這樣的鄉村生活場景。
鄭東軍表示,雖然方頂村有古民居、廟宇、寨墻,有地理高差,甚至還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標語,題材豐富,風貌完好,更需要成體系開發,把資源真正充分利用起來。具體來說,要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對民居、廟宇等進行修復,讓村民繼續居住,同時開發完善周邊的設施。“說白了,人為啥要來旅游?不是為了住,是為了看當地人的生活。”鄭東軍說。(《大河報》)
你可能不是行業專家,但你一定有獨特的觀點和視角,趕緊和業內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須知
作為行業領先的旅游商業和科技媒體,《文旅界》致力于以獨立的新聞態度,挖掘和報道旅游行業的重要事件,以及影響旅游業發展的新趨勢、新模式和新科技,為旅游業者提供專業、及時、深度的旅游信息服務。
無論您是:投放在線廣告、企業招聘、尋求報道、還是投稿爆料、加入評論員,歡迎通過以下方式聯系我們:
0592-6532122
wangjing@cncn.net
欣欣旅行社同業社群招募中,勾搭小編微信號:cncn4021入社群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Copyright © 2025 智旅數文 cncn.net 閩ICP備1101572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