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www,国产成+人+亚洲+欧美综合,久草国产在线观看,欧美精品18videos性欧美

鼎祥二人轉概況

  • 2015-03-04
  • 閱讀637
  • 評論0


介紹

二人轉: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表現形式為:一男一女,服飾鮮艷,手拿扇子、手絹,邊走邊唱邊舞,表現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獷,唱詞詼諧風趣。二人轉屬走唱類曲藝,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古東部三盟一市(現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和赤峰市)。東北特色二人轉主要來源于東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蓮花落。用東北人的俏皮話說:二人轉是“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蓮花落亦稱“落子”,是北方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邊說邊唱,且歌且舞。


東北是清朝的“龍興”之地,自古以來除遼東、遼西有少量漢人外,以白山黑水為中心的廣袤地區則是少數民族特別是滿、蒙等騎射、游牧民族的天下。在康雍乾盛世期間,清朝實習嚴厲的“封關”政策,嚴禁漢人進入關東。康雍乾盛世過后,清朝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國力日弱,加上外敵入侵,“封關”政策名存實亡,導致清后期和民國初年出現“闖關東”大潮,大批山東、河北人進入東北,“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的二人轉就是“闖關東”的人從關外帶至關內的。據《博覽群書》2010年第3期(作者畢玉才、劉勇)。



二人轉這個名字最早見于偽滿洲國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東日報》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館,邇來未識由某鄉邀來演二人轉者,一起數人,即鄉間蹦蹦,美其名曰‘蓮花落’,每日裝扮各種角色,表演唱曲……”   1953年4月,在北京舉行的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大會上,東北代表團的二人轉節目正式參加演出,從而二人轉這個名字首次得到全國文藝界的承認,并叫得越來越響。 二人轉植根于民間文化,表演臺詞具有濃厚的鄉村特色,俗,色,酸是其最大特點,由名演員趙本山凈化為綠色版本之后始得以上臺面.由趙本山先生在2000年提出,并以《劉老根大舞臺》為基地發揚光大。有人對此表示贊賞,也有人認為其失去了田間地頭二人轉的鄉土味道。

后一篇:老邊溝概況 >

發表評論

匿名匿名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