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聞發布會及揭牌儀式上,“寧夏賀蘭山國家森林公園”新招牌在景區掛起。根據國家林業局的批復內容,更名后的森林公園面積和范圍不變。寧夏賀蘭山國家森林公園董事長曹吉章介紹,寧夏賀蘭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銀川市西北25公里的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地處寧夏西線旅游黃金線路中段,北距沙湖旅游區35公里,東連鎮北堡西部影視城12公里,南靠西夏王陵30公里,1997年成立旅游機構,2000年經國家林業部批準成為國家森林公園, 2005年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國家AAAA級景區。先后榮獲自治區“優秀旅游景區”、“文明景區”、“誠信單位”、“治安模范單位”、“優秀科普教育基地”、“全區森林公園管理先進單位”等榮譽。
景區總面積9587公頃,山體巍峨、森林茂密、自然風光秀麗、人文景觀獨特、野生動植物資源眾多、旅游基礎設施完善。目前已形成迎賓區、櫻桃谷、松濤山莊、青松嶺、賀蘭山闕五大景區近百個景點,景區最高峰賀蘭金頂,海拔2908米,從金頂西眺蒙古高原沙漠、戈壁風光無限,東望銀川平原綠洲、濕地絢麗多彩,賀蘭山脈奇特風光盡收眼底。賀蘭山國家森林公園生態旅游資源豐富多彩,既有雄偉的山峰和美妙的山石景觀,隨處可見各種形態各異的象形石,或立于峰頂,或懸掛崖間,或臥于谷底,或隱藏林中。有的形似群猴拜佛,有的形似天狗望月,有的形似龍盤危峰,有的形似二虎爭雄,還有望夫石、駱駝峰、彌勒石等,使得游途妙趣橫生。又有奇幻的天象景觀,如 “山屏晚翠”,“賀蘭晴雪”,“賀蘭星空”等塞上奇景。也有年代久遠的古生物化石、古寺廟遺址和富有特色的少數民族風情,更有類型多樣、色彩豐富、四季變化的森林景觀資源和活潑可愛、形態憨厚的動物景觀資源,構成了神奇粗獷、雄渾壯麗、豐富深邃的生態旅游資源體系。
為給游客提供一個高雅、舒適、整潔的旅游環境,景區先后投資和招商引資,修建了“賀蘭山自然博物館”、“松濤山莊貴賓樓”、“民族莊園”、“賀麓莊園”,“高山滑雪場”,重修了23公里旅游公路,開通了移動通訊網,架設了2條高山旅游觀光索道,擴建了中心服務區,投資建設了西北最長,落差最大的高山崖壁棧道和高山峽谷索橋,新建了5200米木質步道,種植草坪近萬平方米,建造游客廣場三處,架設各種燈具數百盞,使整個景區達到了美化、綠化、硬化、亮化的效果,具備了一個景區所有的旅游接待服務功能。
賀蘭山自古就是中國西部邊陲的一座名山,一座圣山。雄踞于寧蒙之界,西南至東北走向,南起馬夫峽子,北迄巴音敖包,賀蘭山分水嶺西邊為內蒙古地界,與阿拉善高原緊緊連接在一起,東邊為寧夏回族自治區,與塞上銀川平原相連,其南北綿延200余公里、東西寬20—40公里,山地海拔2000—3000米,賀蘭山山體巍峨,峰巒峭立,氣勢雄偉,阻擋了西伯利亞寒流的東侵,茂密的森林植被,涵養水源,才使銀川平原成為中國干旱荒漠地區一顆璀璨的明珠,它是寧夏的父親之山。唐代大詩人韋蟾《送盧藩尚書之靈武》的詩中寫到“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就有名”;岳飛的《滿江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闕”等詩句享譽海內外。賀蘭山不僅是中國的一座名山,還是西北地區的動植物基因寶庫,也是寧夏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同時也是我區最大的一個自然保護區,生態區位十分重要。保護區森林面積2.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14.3%,活立木總蓄積132萬立方米。有野生維管植物624種,屬國家重點保護植物5種,脊椎動物218種,屬國家重點保護動物40種,巖羊種群數量達32000只左右,是世界分布最多的地區之一,也是全國林業系統51個示范性自然保護區之一。2015年8月,自治區宣傳部聯合中央電視臺拍攝的6集大型紀錄片《賀蘭山》在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舉行開機儀式。
為了提高景區的知名度,借助賀蘭山這座名山、賀蘭山示范保護區進行旅游宣傳,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通過自治區林業廳向國家林業局請示,2015年12月29日,經國家林業局批準將寧夏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更名為寧夏賀蘭山國家森林公園。在自治區林業廳、自治區旅游局和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景區將繼續堅持建綠色生態、辦綠色產業、創綠色文明的道路,同時借助此次更名,也將逐步從觀光型向休閑體驗型景區轉變。景區以獨有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歷史資源為平臺,打造森林體驗、森林養生、歷史人文、邊塞文化感受等多種旅游產品,實現賀蘭山旅游全面升級,讓賀蘭山旅游品牌走向全國乃至世界。(伍策 霍文第 胡紅艷)
重慶將設溫泉旅游日 做響“世界溫泉之都”(2019-10-26)
在那個說走就走的年紀,沒有網絡依舊暴走的桂林(2019-10-26)
上海迪士尼“雙十一”預售66.66萬元套餐,有人買單嗎?(2019-10-26)
太空旅游第一股最快周一問世!維珍銀河將“借殼”登陸紐交所(2019-10-26)
先“賣子”后跨界 三特索道忙自救(2019-08-30)
2022年5A級國有景區將全面實行門票預約制度(2019-08-30)
中國旅游團在日本遭地接“甩團”(2019-08-30)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