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家作者 > 正文標題
歷年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一直把旅游業與交通、郵電業放在一起公布。
2019年2月28日公布的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以下簡稱“《統計公報》”),把旅游業列入“文化旅游、衛生健康和體育”之內。這顯然是與文化和旅游部的組建有關,說明在國家統計體系中,旅游與“文化、衛生健康和體育”等列在一個系列中。其中2018年的旅游業數據為:
“全年入境游客14120萬人次,增長1.2%。其中,外國人3054萬人次,增長4.7%;香港、澳門和臺灣同胞11066萬人次,增長0.3%。在入境游客中,過夜游客6290萬人次,增長3.6%。國際旅游收入1271億美元,增長3.0%。國內居民出境16199萬人次,增長13.5%。其中因私出境15502萬人次,增長14.1%;赴港澳臺出境9919萬人次,增長14.0%。”
2019年2月12日,文化和旅游部政府門戶網站也刊載了《2018年旅游市場基本情況》(以下簡稱“《基本情況》”):“入境旅游人數14120萬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2%。其中:外國人3054萬人次,香港同胞7937萬人次,澳門同胞2515萬人次,臺灣同胞614萬人次”,“入境過夜旅游人數6290萬人次,其中:外國人2364萬人次,香港同胞2820萬人次,澳門同胞553萬人次,臺灣同胞553萬人次”,“國際旅游收入1271億美元”!爸袊癯鼍陈糜稳藬14972萬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4.7%”。
比較上述兩個統計報告,有幾點與大家分享一下:
國內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主要數據基本相同
國內游客55.4億人次,國內旅游收入5.13萬億元;入境游客14120萬人次,其中外國人3054萬人次,香港同胞7937萬人次,澳門同胞2515萬人次,臺灣同胞614萬人次。入境過夜游客6290萬人次;國際旅游收入1271億美元。這幾個數據兩份報告完全一致。
“出境人數”與“出境旅游人數”不同
《統計公報》載“國內居民出境16199萬人次”,《基本情況》載“中國公民出境旅游人數14972萬人次”,比《統計公報》少1227萬人次。可以理解為這1227萬人次不屬于旅游者,如政要出訪及其隨行人員,出境就業、移居、移民和留學一年以上者,以及跨境交通運輸人員、軍事人員海外值勤等,他們屬于“出境”而非出游,接國際慣例不列入游客統計范圍。
“出境人數”數據與內容不同
《統計公報》載“國內居民出境16199萬人次”,其中“因私出境15502萬人次”(占出境總人次的95.7%),因公出境為697萬人次。因私出境中絕大多數是游客,因公出境者中不應該有休閑類游客,但有事務類游客。
《統計公報》載“赴港澳臺出境9919萬人次”(占出境總人次的61.2%),由此赴外國的為6280萬人次(占出境總人次的38.8%)。2018年底全國(大陸)總人口139538萬人(《統計公報》)。據此,出境者占大陸總人口的11.6%,出國人員占總人口的4.5%。
《基本情況》只公布出境游客總人次,未與入境游客一樣公布出境游客中去港澳臺與去外國的人次,而在入境游客數據中詳細公布了港、澳、臺同胞和外國人的分類統計,兩者不對稱,不知何故?作為政府報告顯得不嚴謹。
根據《基本情況》,出境游客占總人口的10.7%,而《統計公報》數據推測,出國游客約6000萬人次、約占總人口的4%。
不論以上哪個數據,出境旅游率(出國游客與總人口之比)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低于發達國水平。
2018年世界總人口76億,全球國際旅游12.23億人次,平均國際出游率16%。據筆者測算,一些國家的“國民出境旅游率”(國民出境旅游人數與該國總人口之比)為:德國為88%,英國為95%,加拿大為88%,意大利為40%,韓國為26%,日本為14%,澳大利亞為23%,美國為20%。在金磚五國中,俄羅斯為34%,印度為10%,南非為10% ,巴西為4%。
中國低于俄羅斯、印度、南非,與巴西相近。由此可見,由于我國人口總量大,出境人數總量雖位居全球首位,但以總人口為基數的“國民出國旅游率”仍在排在后位。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不要總把“出境旅游人數世界第一”掛在嘴上。
入境過夜游客才是國際公認的旅游者,大多數不過夜入境游客是旅客并非游客
《統計公報》載“入境游客14120萬人次,其中外國人3054萬人次,香港、澳門和臺灣同胞11066萬人次。在入境游客中,過夜游客6290萬人次。”
《基本情況》載“入境過夜旅游人數6290萬人次,其中外國人2364萬人次;香港同胞2820萬人次、澳門同胞553萬人次、臺灣同胞553萬人次!
據此,入境過夜港澳臺共3906萬人次,占其入境總數的35%;一日往返的港澳臺7160萬人次,占其入境總數的65%。一日往返的人(購物、販運、上班等)大多數是旅客,不屬游客。
《基本情況》載,在3054萬人次入境外國游客中,入境過夜外國人2364萬人次。據此有690萬人次(占23%)是一日游客,其中絕大多數是緬甸、泰國、越南、老撾、朝鮮、印度、尼泊爾、巴勒斯坦、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等國的一日往返的邊民,主要是購物、販運和探親訪友者。
世界旅游組織每年發布的中國(大陸)的入境游客采用的是過夜游客數據,從不公布一日游的數據。可見大陸的入境游客中,真正的外國游客只有2364萬人次。應該為這個數據汗顏。
“入出境旅游總人數”及其“同比增長率”的說法看不出入出境旅游增長的嚴重失衡
《基本情況》載,2018年“入出境旅游總人數2.91億人次,同比增長7.8%”。這個數據基于“入境旅游人數14120萬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2%”和“中國公民出境旅游人數14972萬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4.7%”。數據本身沒有問題。
“入出境旅游總人數2.91億人次”,無疑是全世界第一,也是唯一。
“同比增長7.8%”,這個增速也是全世界第一。2018年全球國際旅游收入達到1.59萬億美元,增速為3.1%。估計全球國際旅游人數增速在2%左右。
僅從出、入境旅游的成績來看,發明“入出境旅游總人數”這個新概念無疑是高明的。對于不了解大陸“入出境旅游”真實情況的人是容易被唬住的。
但是一旦弄清這個“入、出境旅游”的真實構成,就會清醒認識中國(大陸)的國際入出境旅游在全球的真實位次。
如上所述,入境旅游人數14120萬人次,其中外國人占22%;香港、澳門和臺灣同胞占78%;其中過夜游客總人數6290萬人次、過夜外國人2364萬人次。以外國游客測算,法國(8690萬人次,2017年數據、下同)、西班牙(8180萬人次)、美國(7590萬人次)、意大利(5830萬人次)、墨西哥(3930萬人次)、英國(3770萬人次)、土耳其(3760萬人次)、德國(3570萬人次)、泰國(3540萬人次)、,馬來西亞(2595萬人次)等等之后,排在世界十幾位。
出境旅游人數14972萬人次,其中去港澳臺9000多萬人次,去外國約6000萬人次,少于美國(約7300萬人次)、德國(約6500萬人次)和英國(約6500萬人次),大約排在世界第五位左右。
“入出境旅游同比增長7.8%”這個數據有意無意掩蓋了另一個嚴峻的現實:入境旅游增長疲軟(“比上年同期增長1.2%”),出境旅游增長強勁(比上年同期增長14.7%)。
近10年來其實一直如此。
“入出境旅游總人數”及其“同比增長”這種說法,就個人一些淺見來看,在國際上也沒有見到其它國家使用過。商務部的外貿統計上確實常有“進出口外貿總額”的概念,但用到出入境旅游上尚屬首次。
近年來文旅部領導首次提出要把“如何提振入境旅游”作為一大課題深入研究!叭氤鼍陈糜慰側藬2.91億人次”、“同比增長7.8%”,這種說法讓人看不出10年來以來,入、出境旅游增長失衡的嚴峻態勢。
與港澳臺相關的表述,諸如“中國公民出境旅游”、“國內居民出境”的說法不妥當
《基本情況》稱“中國公民出境旅游人數14972萬人次” ,《統計公報》稱“國內居民出境16199萬人次”,這兩種說法都需要斟酌。
2017年7月24日《新華社新聞報道中的禁用詞和慎用詞(修訂)》中明確提出:“不得將港澳臺居民來內地(大陸)稱為來‘中國’或‘國內’。不得說‘港澳臺游客來華旅游’,應稱為‘港澳臺游客來內地(大陸)旅游’” !安坏脤⑦m用于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專屬名詞用于內地與港澳” 。
同理,內地(大陸)居民去港澳臺旅游也不能稱為“中國公民”或“國內居民”去港澳臺旅游。
《基本情況》和《統計公報》里的出入境都涉及到港澳臺地區,而且港澳臺地區是入境游客客源地和出境旅游目的地的主體。
規范的用語應該是“中國大陸/內地公民出境旅游(客)”、“中國大陸/內地的入境旅游(客)”。因為其中2/3的出入境人員都來去港澳臺地區的,屬于中國內部從這一地區(關稅區)到另一個地區(關稅區)的旅行或旅游。根據新華社的規定,在大陸/內地與港澳臺之間的相互關系中不能使用“中國”、“國內”這種用語來稱呼大陸或內地,尤其在政府文件、官方公報和正式印刷物上。
民間日常口頭語中如果用“中國公民”或“國內居民”去港澳臺旅游盡管不規范但可以理解,但是作為政府文件必須規范,不能給“兩國論”留下任何漏洞。
“國際旅游收入”應為“入境旅游收入”
《統計公報》和《基本情況》都說“國際旅游收入1271億美元”,根據前述同樣的理由,這個說法也不妥當。
此處應說“入境旅游收入1271億美元”較為妥貼,因為入境游客中78.4%的港澳臺游客不是國際旅游者,他們在內地/大陸的消費不屬于“國際旅游收入”,屬于“入境旅游收入”,這里的“境”并非國家之間的“國境”,而是一國之內四個關稅區之間的“境”。只有占入境游客總數21.6%的外國旅游者的消費才是我們所說的“國際旅游收入”。
在公布入境旅游收入數據的同時,應該也公布出境旅游支出的數據
《統計公報》和《基本情況》都公布了入境旅游收入的數據,但均未給出出國旅游支出的數據,因而無法判斷出入境旅游服務貿易和收支及平衡狀況。
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的歷年官方報告都采納我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數據,如2017年出境旅游支出2580億美元。2018年出境人數同比增長13.5%,照此比例推算,出境支出可能高達2900億美元。
原國家旅游局認為這個數據包含了出境人員的醫療、求學、購置家產、購買外國股票等非旅游支出,不屬于旅游消費支出,宣布2017年出境旅游支出1152.9億美元。不知是否與世界旅游組織溝通?讓他們不再發布“中國繼續引領全球出境旅游,2017年在國際旅游上花費了2580億美元,幾乎占全球總支出的五分之一”之類的不準確信息。令人不解的是,官方一再否認“2580億美元”的數據,同時又在官方講話、報刊上宣傳這類觀點、這個數據,印證“第一出境旅游消費大國”的結論。
按《統計公報》,出境人數超入境人數2079萬人次;按《基本情況》,出境人數超入境人數852萬次。以國際出入境計算,入境外國游客3054萬人次(其中包括緬甸、泰國、蒙古等國邊民)、入境過夜外國游客2364萬人次;我方出國游客6000萬人次。即出國游客是來華游客的一倍。
前幾年旅游主管部門對出入境旅游收支方面一直強調是“順差”,指責“逆差”是“嚴重的誤導”。去年出境人數多于入境游客,尤其是出國旅游人數多出入境外國游客1倍,且看如何公布2018年出境旅游消費數據吧。
按照“一國兩制”的國情,作為國家層面的官方旅游統計公報,應該分為兩大類:
第一,外國旅游者在中國大陸的旅游花費(國際旅游外匯收入)與中國大陸居民赴外國旅游的花費(國際旅游外匯支出)以及國際旅游貿易收支的順差或逆差。
第二,內地與香港、澳門地區的出入境旅游收支,大陸與臺灣地區的出入境旅游收支。
如果這樣做,兩種不同性質的出入境旅游就一清二楚,中國“一國兩制”下的入出境旅游特點就一目了然。
這樣做并不難。對內地/大陸游客在港澳臺的花費可以通過下述渠道測算:
第一,香港、澳門、臺灣旅游主管部門對內地/大陸的入境游客統計十分詳細:游客總量、過夜游客與一日游客人次、過夜游客與一日游客人均花費、總花費(相當于港、澳、臺的總收入)、游客花費結構(住、食、行、購、娛、醫、養和其他花費)等;
第二,赴港、澳、臺游客在內地/大陸上的相關花費(辦證費、旅行社服務費、搭乘內地/大陸的飛機、火車或輪船赴港澳臺的交通費等);
第三,通過抽樣調查估測赴港澳臺游客的人均花費;
第四,通過銀聯卡、支付寶、微信等電子金融工具的支出等。
通過對上述幾個方面的數據進行綜合核對、驗證,分別得出內地/大陸游客在港、澳、臺三地的花費(支出)。
對內地/大陸游客在外國的花費也可以通過這些渠道測算:首先,通過抽樣調查測算出國游客的人均花費;其次,通過銀聯卡、支付寶、微信等電子金融工具的支出;再次,國內一些著名的OTA旅游服務商、金融服務公司對出國游客花費狀況的調查報告;最后,還有一些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國家對中國入境游客的消費測算數據。
同樣的,綜合上述幾個方面的數據進行核對、驗證,就可以得到出國游客的總花費(支出)和分別在一些重要目的國的花費(支出)。
總之,在“大數據”時代測算出境旅游的花費(支出),進而測算與相關的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的入出境旅游貿易收支的數據,非不能為也,就看你想不想為。
旅游業占GDP的比例統計口徑,內部要協調一致,對外應接軌國際
《基本情況》稱“經初步測算,全年全國旅游業對GDP的綜合貢獻為9.94萬億元,占GDP總量的11.04%”。
4月21日文化和旅游部部長在中國旅游科學年會上也提到了同樣的說法。但這個數據在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公報》中未提及。
國家統計局對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占GDP總量的統計數據另有專門資料。2018年10月11日公布, 2017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37210億元、占GDP的4.2%;2019年1月18日公布,2017年全國旅游及相關產業增加值34722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53%。
目前2018年的數據尚未公布。
考慮到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有部分重疊,由此推測兩個產業之和2017年GDP占比可能在8%左右。
《基本情況》中聲稱“2018年全國旅游業占GDP總量的11.04%”。
由此推斷,2018年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之和難道超過15%?2018年全國第三產業增加值46.96萬億元,旅游產業的“綜合貢獻”9.94萬億元,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21.2%,這個產業真的這么“大”嗎?
世界旅行旅游理事會公布的各國旅游產業產值及其占GDP比例時,同時用“直接貢獻”、“間接貢獻”及“乘數系數”三個概念,間接貢獻÷直接貢獻=乘數系數。以下是中國旅游研究院和旅游數據中心公布的全球和若干國家旅游和旅行業的直接貢獻、綜合貢獻及乘數系數表。
2016年全球旅游業對GDP的直接貢獻為3.1%,對GDP的綜合貢獻全球平均為10.2%,乘數效應為3.29。
可見,如果要對接WTTC的旅游衛星賬戶,應該公布旅游業對GDP的直接貢獻、綜合貢獻和乘數系數3個數據,才符合國際標準的要求。
這14個國家的數據還有一點值得注意:越是經濟發達國家(如日本、美國、澳大利亞、英國等)乘數系數越高,而發展中國家(如泰國、馬爾代夫、埃及、墨西哥、巴西等)乘數系數較低。這也有待進一步探究。
原國家旅游局只在2015年公布了旅游業對GDP的直接貢獻為3.32萬億元,占GDP比重4.9%;綜合貢獻為7.34萬億元,占GDP比重10.8%。據此測算,中國(大陸)的旅游乘數系數為2.21,與泰國、埃及、墨西哥等國相近。不過2014年、2016年、2017年、2018年均未公布直接貢獻。
文化和旅游部組建了,國家統計局會如何公布2018年的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旅游及相關產業增加值,以及其所占GDP的比重呢?我們不妨繼續觀察。
出入境旅游的統計至少涉及到國家文旅部、外交部、統計局、外貿管理局、出入境管理局以及港澳辦公室、臺灣事務辦公室,只有部門協調才能解決這些難題。就大陸(內地)、香港、澳門、臺灣之間的雙方、多邊的旅游人數與收支統計而言,還需與港澳臺相關部門溝通與合作。
依我看,四地旅游統計機構如能建立一種協調機制,互通信息、成果共享,“中華旅游市場”的統計就迎刃而解了。
你可能不是行業專家,但你一定有獨特的觀點和視角,趕緊和業內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須知
作為行業領先的旅游商業和科技媒體,《文旅界》致力于以獨立的新聞態度,挖掘和報道旅游行業的重要事件,以及影響旅游業發展的新趨勢、新模式和新科技,為旅游業者提供專業、及時、深度的旅游信息服務。
無論您是:投放在線廣告、企業招聘、尋求報道、還是投稿爆料、加入評論員,歡迎通過以下方式聯系我們:
0592-6532122
wangjing@cncn.net
欣欣旅行社同業社群招募中,勾搭小編微信號:cncn4021入社群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Copyright © 2025 智旅數文 cncn.net 閩ICP備11015723號-3